
SRB02388 【生命三部曲之二 變形生活】電影 BD25G 不附粵配 不附中文字幕 01碟
本店售賣的藍光影片,只能在藍光光碟機,PS3 或以上的播放器上播放,DVD機及一般光碟機通常無法播放~
温馨提示:為免產生任何不必要的誤會,請於購買前到 INFORMATION -> FAQs 細閱有關事項,敬請留意,謝謝
生命三部曲之二變形生活 Powaqqatsi
獨有全中文製作雙模觀影模式,集合中英法日韓泰官方譯本,尊享全球最完整100分鐘珍藏花絮並附全程中文字幕
音軌:英語DTS-HD5.1
字幕: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簡體/中文繁體/日文/韓文/泰文/印尼文
特別收錄:獨家專屬原生及全漢化究極雙模播放架構尊享全球最完整近一個半小時珍藏花絮/影響研究進展/靈感和想法/Qatsi三部曲/世界靈魂
◎譯名變形生活
◎片名Powaqqatsi
◎年代1988
◎國家美國
◎類別記錄/音樂
◎導演高弗瑞·雷吉奧GodfreyReggio
◎作曲菲力浦·格拉斯PhilipGlass
◎簡介
1983年,受IRS(InstituteofRegionalStudy)委託,導演雷吉奧拍出了一部非敘事性的電視片,在這基礎上,Qatsi系列第一部驚世之作《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應運而生。在得到了包括盧卡斯、科波拉等人的大力支持與推廣之後,《失衡生活》在當時形成了轟動性的效果。5年以後,Qatsi系列第二部《變形生活》(Powaqqatsi)誕生,儘管沒有在第一部的基礎上取得大的突破,但也不失為水準之作。
電影評論:
關於“南半球”的《機械生活》
作者:我倆沒有明天
發表日期:2004-01-1115:14:01
昨天終於看了“機械生活(Powaqqatsi)”,恰好之前聽了一些菲力浦.格拉斯的極簡音樂。看著的時候以為格拉斯是按照差不多剪輯完成的影像素材來進行配樂的,要不就是導演高夫瑞.雷吉奧根據格拉斯已經大概成形的音樂來構建連貫影像的。而之後從導演的自述中知道了,本片的剪輯和作曲是同時的,一個傳播方式影像著另一個,甚至於許多次雷吉奧試圖用語言給格拉斯表述畫面時,格拉斯都早不耐煩。“機械生活”的攝影是GrahamBerry和LeonidasZourdoumis,無容置疑,影片的巨大成功是與他們提供的完美素材分不開的。
影片才開始,反復敲擊著的各種發生裝置就與巴西巴拉伊索金礦裡礦工採礦的聲音極為配合,遠、中、近景不斷變化,更有垂直景深強調著金礦的豎向結構。其間還有一段每個鏡頭都短暫的與聲響很呼應的勞作場景。想到阿根廷電影“旅行”也有這樣對巴拉伊索礦井進行垂直展現的大段鏡頭,天空顯得很遙遠。
片名Powaqqatsi出現後,隨著日出到來的第二段音樂動機較大氣。畫面從金色光芒下奔跑的勞動少女展開,大提琴部重複著簡單的音型,長笛與管樂漸次跟著進入,隨著音樂動機的鋪開,畫面聚焦于氣勢磅礴的大海以及海邊勞作的漁民,定音鼓和鈴鼓將管樂聲響提高,畫面中的人物動作始終用大於24格/秒的緩慢特寫拍攝並表現,展現了勞作者動作的力度。隨著音樂動機的完全展開,鏡頭也轉向群山間的梯田並結束。
隨著一個小瀑布鏡頭的拉開,第三段音樂到來,低音部分對第二段在旋律上稍做了表形,而單簧管與銅管交錯地展開了對話,畫面上似乎是中亞地區村民的勞作,隨著三角鐵的進入,鏡頭處理上開始大用特效,如將畫面完全波紋化或將大面積金黃色塊(麥地)進行傾斜變化。畫面恢復正常後,能分辨出音樂中有了阿拉伯色彩的旋律,此時鏡頭似乎對準了北非愛都因的遊牧部落。
從高空鳥瞰大草原開始進入第四段,低音部分加重了不少,延續著第三段的動機,鏡頭裡是中南半島的勞動者,打魚、收割、編織、買賣,長號鋪得很有氣勢,對位元的畫面裡有了恒河中沐浴聖水的信徒,這一段落大多為俯拍。
黒場隨著上一段落隱約的童聲漸亮,音樂動機徹底轉變了,富有宗教味的神秘色彩。各大教種的寺廟也在金色中顯現。打擊樂進入,暮色中,漁舟開始唱晚;恒河岸,信徒開始入定;雪山間,彩旗停止飄動。結尾處,鏡頭定格於一個神聖村落中心的一個建築物,是不丹,尼泊爾?
前面許多段落中都有的那個低音大提琴再次出現,鏡頭儘量廣地呈現擁擠的印度城市街道、繁忙的鬧市以及安第斯山印地安人的慶典。配樂的旋律和結構是第二段的再現和加強,鏡頭完全脫離開自然或人為景觀,而表現人群的愉悅,甚至像是一個歌頌勞動光榮的宣傳片。草原上的牧民在歡歌,人物淡出,廣闊的草原呈現並漸漸迭化為湛藍海水。
火車隆隆駛過,車廂似乎沒完沒了。終於,隨管樂進入,畫面變為都市摩天大樓的航拍。火車與螢幕的橫向平行關係轉變為了高樓與螢幕的縱向垂直關係。
一些美國明星以及新聞和電影片段出現,並伴有原畫面音的巧妙採樣,音樂動機變得沉靜而深遠,平靜緩慢重複的音型與堆砌繁雜巨大的畫面形成巨大的反差對比。在資訊時代,我們逃不開影像轟炸。音樂動機依然,畫面卻由複雜混亂過渡到單一整齊,平行的樓房、行進的軍隊、揮手的人群、規範的辦公大樓一一隨長號的進入展現出來。
節奏變得輕快,乍聽還以為是“泉水叮咚”。印度大都市的上班族開工了,大街上一片繁忙,這時候倒用了不少正常速度的拍攝。巨大的車流間隙,鏡頭總能捕捉到洪流中的個體。迷霧出現,弦樂進入,將觀(聽)眾拉入視(聽)覺的迷霧。迷霧散去,畫面從繁華都市過渡到貧瘠鄉下和村鎮。夜幕降臨,人們下班,夜市點亮,該熱鬧了,這時候著重表現了五光十色的香港之夜。音樂結束突然,餘音卻繚繞。
矗立天空煙囪的側拍,垃圾堆裡驚起烏鴉一片,超載的渡輪和列車。這時又開始了極其低沉的銅管樂鋪墊,長號引領著畫面中不知去向何方的人們。在對麥地納、耶路撒冷哭牆的朝聖者給予表現後,鏡頭仰拍了吉隆玻雙塔,弦樂隨轉動的摩天輪進入,拉弱了管樂。飛機從螢幕下至上掠過,管樂部分重新得到了加強,泥土傾瀉、火箭升空。音樂動機越來越無從把握,多次以為即將結束,卻又被進一步加強。中國民航的飛機起飛後,長笛進入,鏡頭轉向建設中的現代化新城。
音樂節奏隨畫面老者和車夫的腳步加快,前面畫面未來得及展開的部分得以充分表現,行進的軍樂隊、雀躍的球迷、罷工的人群一一完整交代。弦樂與管樂一同加強,勞動也更加熱火朝天。這時出現了,前面段落都沒有的快速剪輯,讓畫面有了短暫的壓迫感,拍攝物件依然是南亞和東南亞這個發展最劇烈的“緊急地帶”。電子樂器進入,伴隨畫面的沙塵結束了這個段落。
鏡頭將高速公路上來往的車輛淡化,聲音上出現前面幾乎沒有運用的中東唱詠。破敗車輛的實體與來往車輛的虛像,街道上乞討者和棄嬰的實體與忙碌人群的虛像形成對照。爵士樂動機躍躍欲出,爵士鼓隨小孩特寫進行了一小會,又恢復至中東唱詠。整個段落更像是一系列人物紀實特寫的幻燈放映。隨後,畫面又再次霧化和波紋化。
波紋繼續,吉他短暫彈撥後,黑管低鳴了一陣,片子結尾,演職員表隨全片音樂主導動機出現,音樂上將各段出現的動機綜合化。
導演雷吉奧認為高科技的運用很重要,電腦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具,影片也試圖將高科技神化,但是又想指出擔憂。Powaqqatsi這個詞在導演心裡指向南半球,更廣義的層面即那個南北對話、南南合作這些術語中代表貧窮、發展中的南方世界。影片畫面式地展現了“南”的社會進程,或許試圖粉碎以前那個所謂的南北對話標準。配樂大師格拉斯也對“南半球”抱有很深情感,當他完成片頭那段配樂後,還帶到巴拉伊索礦區給那的人聽。
QATSI為三部曲中,國內普遍把Powaqqatsi翻譯作機械生活或變形生活,把Koyaanisqatsi翻譯作失衡生活,而將Naqoyqatsi譯作戰爭生活。觀片憶名,感覺似乎也有那麼一點點相稱。導演雷吉奧的願望是Powaqqatsi(波瓦凱西)代表南半球,Koyaanisqatsi(科瓦凱西)代表北半球,而Naqoyqatsi(拿****西)象徵全球生活中的戰爭(衝突)。
在長達24年的工作合作中,格拉斯認為導演和配樂誰先開始進行並不重要,其實工作中兩人的角色位置是經常互換的。通過這個片子,或許真的能夠表現出世界的有趣在於它的多樣性,才有了各種不同的可能。
其他影評:
首先,如果能夠拋棄那些客觀,冷靜的評論詞彙,我會說這一系列是絕對的經典,極品。對於任何有視覺感受的人來說,它帶來的都是一種異乎尋常的震撼。這樣的電影,絕對值得你為之購上一套正版DVD,焚香沐浴之後靜下心來反復的欣賞。(注:本人與此DVD發行商沒有什麼業務往來。)
庫布裡克曾經說:“在《2001環遊太空》這部電影裡,我想盡力去創造一種純粹的視覺感受。”從某種層面上說,Qatsi系列的出現將大師的追求實現了。
它是一次奇妙的視覺體驗,一切將之訴諸於文字的努力似乎都顯得徒勞。正如劇情簡介中能看到的那樣,這部電影中沒有肌肉俊男,沒有豐乳肥臀,沒有一萬發子彈,也沒有太空飛梭。它沒有恩怨情仇之類的“情節”,但是看完之後,我們卻能清晰的感受到這部影片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資訊。這是一部真正“畫面化”的電影,組成它的元素只有一幅幅精美的動態“照片”。同時,它又是一篇論文,一篇關於人類生存困境的論文。與其他論文形式的影片(比如著名的越戰紀錄片《HeartsandMinds》)所不同的是,它沒有對主題進行集中的、轟炸式的論證;相反,它採取了一種看似舒緩的,散文式的方式表達。
法國著名導演戈達爾曾說:“現在的觀眾只知道從螢幕上被動的接受資訊,卻忘記了主動的獲取資訊的能力。”而雷吉奧在訪談中也談出了相仿的觀點。這部影片要傳達的資訊,需要觀眾自己去整合那些美輪美奐的畫面,而每個觀眾通過自己不同的體驗,能夠對其產生個人不同的理解。
高佛雷?雷吉奧與菲力浦?格拉斯
這部影片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菲力浦?格拉斯的配樂。從《失衡生活》開始,菲力浦?格拉斯便開始了與雷吉奧的長期合作,至今為止,他包辦了Qatsi三部曲的所有配樂(除了在最新的《戰爭生活》中,馬友友有一段精彩的大提琴獨奏)。也正是《失衡生活》,讓菲力浦?格拉斯聲名鵲起。作為20世紀最有名的一位音樂家,他與斯蒂夫?雷奇(SteveReich)、特裡?瑞裡(TerryRiley)、蒙特?揚(LAMonteYoung)一起成為極簡主義的代表。除了Qatsi三部曲以外,他還大量的參與了其他電影的配樂,其中包括埃羅?莫里斯(ErrolMorris)的著名紀錄片《細細的藍線》,馬丁?斯科西斯的《Kundun》以及金?凱瑞主演的《楚門的世界》。
或許正是由於該片特殊的非敘事的形式,音樂元素在影片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甚至很多人(包括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戲稱該片是一部90分鐘長度的MTV。在“畫面+音樂”這樣的形式單純的結合下,我們可以最大限度的看到音樂對觀眾心理的引領,暗示與影響。在很多看似冷靜的“中性化”的場景中,正是有了音樂的存在,使觀眾在觀看時產生情感的偏向,從而使得作者的意圖更加清晰,方便的表達出來。
音軌 |
英語DTS-HD5.1 |
---|---|
字幕 |
N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