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B00951 【資本主義的人民共和國紀錄片】紀錄片 BD25G 不附粵配 不附中文字幕 02碟
本店售賣的藍光影片,只能在藍光光碟機,PS3 或以上的播放器上播放,DVD機及一般光碟機通常無法播放~
温馨提示:為免產生任何不必要的誤會,請於購買前到 INFORMATION -> FAQs 細閱有關事項,敬請留意,謝謝
【影片原名】ThePeople‘sRepublicofCapitalism
【中文名稱】資本主義的人民共和國
【影片類型】高清紀錄片
【國家】美國
【出品公司】KoppelonDiscovery
【出品年代】2008
【上映日期】2008年
【內容簡介】:
伍迪·艾倫最新的一部電影Cassandra’sDream中有個英國資本家叫霍華德,他誘惑兩個急需要錢的侄兒謀殺了自己生意場上的敵人。霍華德做這類事情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興趣---小時候課本上教育我們,“資本家的本性就是惟利是圖和損人利己”。他關於中國的幾句臺詞更有意思。霍華德跟親朋好友談到最近去中國的觀感,他說,中國現在非常有活力,激動人心。中國人是資本家,比我們要象資本家得多。
伍迪·艾倫寫的劇本多少洩漏出他本人對中國的某種印象。看完了美國發現頻道播出的一部關於中國的大型紀錄片ThePeople’sRepublicofCapitalism---《資本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後,我對伍迪·艾倫的喜愛被迫加深,他的印象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
這部片子長達四個小時,從上週三到週六,發現頻道安排在每天晚上10點-11點播出。不僅中國人想趁奧運熱打點鐵,美國著名電視記者TedKoppel也在這樣做。由他主持採訪的這部大型作品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力圖説明美國觀眾瞭解經濟、社會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
發現頻道在中國推廣經營多年,屬於美國媒體機構裡比較瞭解中國國情的那一類,從他們選擇的樣本就能看出來。重慶是全片解剖的物件。還有眼光更獨到的地方,他們竟然沒有採訪任何一位政府官員。我個人的經驗一直認為,政府官員在鏡頭前能說的話基本上對講故事沒什麼幫助。那麼,誰都出現在紀錄片中呢?大多數都是資本家和他們的雇員。
中外資本家都有。重慶土生土長的資本家、力帆汽車的老闆尹明善生機勃勃,一舉一動間都透著信心和權威,絕對看不出來已經70高齡。TedKoppel在解說詞中介紹,尹明善當年靠仿製本田摩托起家,現在開始生產汽車了。他問老尹,你會不會擔心,美國廠商因為不願智慧財產權流失,從而拒絕將先進技術轉讓給中國?尹明善的回答極為乾脆,美國不賣,我們可以到德國、日本去買,最終吃虧的是美國自己。
美國常有人責備中國,說中國所得乃美國所失,典型的例子是美國製造業萎縮,就業機會大量轉移到中國。好在美國的資本家並不一定這樣看,比如長安福特汽車的老闆。他說福特是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應該根據市場和資源的情況自主決策。如今美國汽車業的形勢不容樂觀,投資自然要轉向中國。早些年汽車業稱得上美國的脊樑,所以曾經有這麼一句口號,但凡對通用汽車公司有利的事情,也對美國有利。Koppel問這位華裔老闆,這句口號難道已經失效?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資本家不給狹隘的愛國主義提供滋生土壤。
紀錄片中展現了中國新富的生活,大家其實只跟著鏡頭窺探了一陣,但足以讓我們這些在美國的打工仔們瞠目結舌。片子中所有關於中國現狀的抱怨,都不會出自資本家之口,這些人幾乎眾口一詞,由衷地感到滿意。目前的中國?一切都好。民O主?聽起來不錯,但實行起來有很多問題,生意人最怕的就是不穩定,現在的狀況最好。片中有一個年輕的時尚攝影師阿倫,他抱怨說中國的教育有問題,導致整個社會沒文化,人們尤其缺乏想像力。藝術家的災難也能轉換為資本家的福音。一位房地產發展商認為,缺少想像力讓人們變得守規矩,優質勞動力原本就該如此。
資本推動著經濟發展,大家在享受豐碩成果的同時,達成了一個驚人的共識:中國人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來,為什麼要做那些導致不穩定的事情?如今的中國,只要與政治無涉,什麼都可以幹。的確如此,放眼世界,有幾個國家可以找到如此自由?跟著Koppel的攝製組,觀眾都能看到,有錢人可以到KTV包房享受17、8歲小女孩的服務。老闆叮囑她們,服務的最高宗旨是讓客人高興。錢不多?重慶有廉價紅燈區。甚至背離無神論也沒關係,基督教在中國已經得到相當快的發展。
1949年以前,只有上海被稱作冒險家的樂園;今天的中國,到處都是資本家的天堂。看完紀錄片以後,能得到這麼個印象的人,應該不止我一個。最後還得表揚紀錄片的片頭設計:眾多畫層構成一個相當複雜而生動的三維空間,不同幣值人民幣的圖案構成這個空間的核心,毛主席頭像、國徽、人民大會堂、三潭印月、灕江山水和建築工地、重慶夜景交織在一塊,“中國”、“現金”、“變動”等字樣翻滾,片名作為高潮出現---。
引用豆瓣“身不在場”網友評論:
這應該是這幾年看過的最有趣的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最有趣”,既不是“最宏大”,也不是“最全面”,而是“最有風格”。全篇都伴隨著TedKoppel的旁白講解,你說不定會覺得煩悶。但是4個小時的正片外加半小時的訪談,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巨大。
眾所周知,在中國進行採訪,仍然是一門“學問”。橫向比較同時期的作品:加拿大的ChinaRises顯得過分表面,流於窺視中國的各種“奇觀”,這當然規避了很多麻煩;而另外一部BBC的CHINA顯然希望對更為敏感的雷區話題進行探討,但是因為話題本身讓采證不可能全面,而最終讓人一頭霧水,不情願的在門外兜圈。TedKoppel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的“專業視野”相對狡猾。他沒有開宗明義的要做一部旨在紀錄中國“奇觀”的電影,而是拿捏了中美經濟關係這個點展開討論。但正如片中說:“中國的法律上都寫著‘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因此談經濟顯然敏銳地抓住了中國方方面面的交集。而由此引申開、所展示在面前的,是一個宏大而複雜的視野:有著各式各樣的聯繫和交匯,真的將中國置於地球——而不是一個封閉世界——來觀察。因此儘管Koppel似乎只談經濟,但是他深入地觸及了相當多的穴位,留下了很多回味餘地。
Koppel本人對於很多人物的採訪很有意思。如上所說,對話必須規避“麻煩”,但又要尖銳而不失風度。老牌製作人果然不同反響!他的問題在一個禮貌的“修飾”下閃爍著極其銳利的光。以至於很多受訪者只有靠轉移話題重心來回避提問。這並不是胡亂的結論式製作,而是一種思考。儘管,你可以把他看做是Koppel自己的思考。
音軌 |
NA |
---|---|
字幕 |
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