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B03196 【東京奏鳴曲】劇集 BD25G 不附粵配 不附中文字幕 01碟
本店售賣的藍光影片,只能在藍光光碟機,PS3 或以上的播放器上播放,DVD機及一般光碟機通常無法播放~
温馨提示:為免產生任何不必要的誤會,請於購買前到 INFORMATION -> FAQs 細閱有關事項,敬請留意,謝謝
影片簡介
影片配置:日TureHD2.0/日DTS-HD2.0/日DD2.0 英/法/韓/中簡/中繁
東京奏鳴曲トウキョウソナタ(2008)
導演:黑澤清
編劇:MaxMannix/黑澤清/田中幸子
主演:香川照之/小泉今日子/井之肋海/小柳友/井川遙/津田寬治/役所廣司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荷蘭/香港
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2008-09-27(日本)
片長:120分鐘
又名:TokyoSonata
IMDb連結:tt0938341
8.0
(10024人評價)
25.2%
55.3%
18.0%
1.3%
0.1%
想看看過評價:
寫短評 寫影評分享到
推薦
東京奏鳴曲的劇情簡介 · · · · · ·
佐佐木家的小兒子健二(井之肋海飾)偷偷練習鋼琴。爸爸龍平(香川照之飾)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媽媽惠(小泉今日子飾)則是家庭主婦。哥哥貴(小柳友飾)是個忙著打工的大學生。這是一個乍看非常普通的日本家庭,但其實每個人都藏有不希望被別人知道的秘密。直到某天健二回到空無一人的家裡,一切開始漫漫浮出水面……
本片以東京一個四口之家為縮影,深細展現其內部風波,勾畫各成員之掙扎軌跡,由此統攝東京乃至日本無數人群在世界經濟格局轉換、金融危機、中東戰爭等動盪局勢下的生存境遇。
本片入選二零零八年《電影旬報》日本電影十大佳片。在坎城電影節上榮獲“一種關注”單元的評委會獎。獲得第三屆亞洲電影大獎(AsianFilmAwards,簡稱AFA)最佳編劇和最佳電影兩個獎項。?豆瓣
東京奏鳴曲的獲獎情況······(全部)
2008年坎城電影節UnCertainRegardJuryPrize黑澤清
2009年亞洲電影大獎(AsianFilmAward)最佳編劇田中幸子
2009年亞洲電影大獎(AsianFilmAward)最佳編劇MaxMannix
東京奏鳴曲的短評······(全部2928條)
熱門 / 最新 / 我關注的
22有用小櫻2010-02-02
想表現的東西太多,撿到錢之後從現實主義一步跨入了魔幻主義
6有用YYY2009-05-18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你,你就是生命全部的意義。
7有用內陸飛魚2009-12-25
最後的結尾有讓人流淚的舒展。
0有用じゅん2008-10-27
PERFECT。絕望中滿滿的希望。
逃避與歸宿間的救贖
幽靈不會哭52009-05-0823:26:31
2008年的日本影壇風光全屬於《入殮師》,這部由伊丹十三的“情報電影”與亦悲亦喜日劇模式所組合而成的溫情情節劇。但我相信時間終將證明,《入殮師》的成功不過是迎合了日本國內經濟泡沫破滅後等待救贖的集體症候。它是療傷藥,是麻醉劑,是屬於日本療愈系文化的登峰造極之作,它消解了現代人亟待解決的“逃避”與“歸宿”的心理矛盾,構成了一個現實主義語境下的世外桃源。過於精巧、過於完滿,反而減弱了影片與觀眾間的內在張力。這決定了它只能是一個拯救的入口,從電影院裡走出來的觀眾註定還是會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出口。所以,這只能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它距離“偉大”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在去年,真正能配得上“一部偉大的日本電影”這個稱號的當屬黑澤清的《東京奏鳴曲》。在5月斬獲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之後,很多影評人反而不高興,因為他們覺得這部電影的品質足夠進入主競賽單元,完全沒必要“屈尊”去“一種關注”單元。(我個人也認為這是繼《加州之夢》之後,坎城“一種關注”單元中發掘出的又一部影史佳作。)黑澤清這次“轉型”著實讓人意外,由恐怖片過渡到家庭倫理題材。讓我擔心,他是否要把家庭題材拍出恐怖意味。事實證明,我的擔心一點也不多餘。沒有溫情的刻意營造,有的只是普通人的失意與迷茫,失敗者的痛苦與追尋,長時間的矛盾聚集的突然爆發,最後一切又終將歸於平靜。猶如貝多芬的《暴風雨》奏鳴曲,暴風雨過後一個個徘徊著的孤獨靈魂仍然要繼續前進。
黑澤清這部家庭倫理劇,無法讓人聯想到小津安二郎式的傳統日本家庭電影,這類電影的矛盾設置是“私人的”,最終解決也多是由家庭內部機制進行調和。《東京奏鳴曲》則更具如《美國美人》般的西方家庭劇特色,家庭中的矛盾是“公共的”,最終則必須依靠外部力量的介入來解決。父親的失業、母親的身份迷茫、哥哥的理想缺失,最後矛盾衝突的大爆發則意外緣于一個強盜的介入。在小津的《東京物語》中,外人的角色無足輕重,他們只是順路過來“噓寒問暖”,矛盾最終化解則是家庭成員自己的付出與犧牲。在黑澤清那裡,家庭的性質不再是構成社會的“單元”了,而是從屬於社會被社會所控制、所毀滅的物件。這是社會與家庭力量此消彼長的結果,是現代化的必然。社會高高在上,俯視著一切,家庭只是社會的一個傀儡木偶,家庭依靠社會生存,殊不知,你索取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一個普通的日本中產階級家庭,父親作為家庭支柱,因而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在電影中,父親的失業無疑是對這種權威的毀滅性打擊,而維護這種權威的努力就變得近乎于堂吉訶德同風車搏鬥般無力、可笑。但事實證明,他做不了堂吉訶德,因為他信仰的“權威”是世俗的,而非理想主義的。世俗意味著被社會操控,被社會操控則是迷失自我的前奏。電影前半段以父親為中心,就業中心裡的高不成低不就、公園裡遊逛,領免費午餐、家中的拼命掩飾,影片在這幾個有限的場景中轉來轉去。乏味、單調,正如現代都市人的生活。隨著電影的推進,我們發現一家四口人,都被限制在有限的空間中。母親被家庭限制,小兒子被學校。大兒子是一個首先“覺醒”的逃離者,不回家並不代表他不受限制,他是被限制在這個社會對理想主義的排斥上。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想在周遭人看來幼稚、無聊。但作為一個真正的現代堂吉訶德,他盡一切努力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參加美軍的伊拉克反恐戰爭,當他拿著參軍檔要求家長簽名時說:“你們不簽也無所謂,有專門代理簽字的機構。”他已經決定要反抗“父權”這座大風車了。最後的醒悟也與堂吉訶德臨終前的懺悔如出一轍。小兒子是第二個逃離者。音樂、鋼琴成為了他擺脫空虛、重複生活的憑藉。但來自父親、老師的壓力卻是實現夢想的絆腳石。被“父權”壓制的一代人率先舉起了反抗的大旗,而父親、老師精心建造起來的“權威”在反抗之下不堪一擊,最後只有使出“暴力”這個殺手鐧。(父親的打罵,老師的罰站)正如毛主席一句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種外強中乾的權威倒地是遲早的事。黑澤清讓權威倒掉的同時,又給了觀眾一個冷冰冰的現實:這種“權威”在其它地方仍然變換著臉孔來壓制人。小兒子幫助離家出走的同學以失敗告終,同學還是被捉回了家。小兒子最後的反抗在強大的“父權”面前更無異於擋車的螳螂,撼樹的蚍蜉。他因偷竊被警察抓住,在看守所關了一晚。這裡無疑受到了特呂弗《四百擊》的影響,《四百擊》中安東莞偷父親的打字機也被關進了看守所(影片還有一處有明顯的《四百擊》痕跡,下文再表)。結果還是一個悲劇,父親、老師雖然失去了權威,但這個社會仍在拼命維護自己的權威,敢於逾越社會規則的人,註定將被邊緣化。
強盜正是被社會邊緣化的一個角色。原先是一個鎖匠,失業後做了強盜。母親被強盜綁架後不願離開的情節似乎是在說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根源正在于對現實的不滿。而強盜正是她逃離虛偽生活的力量,是她的憑藉,如小兒子的鋼琴,大兒子的參軍。而剛取得的駕照無疑是她身份迷失的絕佳注腳。“可以用它來代替身份證”當她回答大兒子“我們家又沒車,拿駕照幹嗎?”的疑問時說。劇情發展正凸顯出“駕照”這個物件細節所蘊含的引申義。駕駛強盜偷來的車來到海邊(海邊正是《四百擊》最後經典長鏡頭的落腳點),他們來到了世界盡頭,前方再也無路可走了。她知道逃避一切決不意味著重新開始。她只是害怕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那個被謊言所包圍的生活(丈夫隱瞞失業、小兒子拿餐費當鋼琴費、大兒子參軍不和她商量,只當她是個簽字工具、她做的麵包圈沒人吃)。父親藉以逃避現實的憑藉正是那筆打掃廁所時撿到的意外之財。金錢是社會操控社會成員最有力的工具,父親因失去金錢而丟掉“權威”,當他得到重獲“權威”的機會時,當他面對道德上的抉擇時意外撞見了妻子,自尊心在這一瞬間灰飛煙滅。他開始不顧一切地逃跑。四個人都開始了逃離,逃離那個叫“家”的地方。瘋狂的一夜過後,父親將金錢投入到失物箱中,表明他已徹底放棄了那個脆弱、空乏的“權威”(與之相對的是父親的同學,將“權威”帶進了墳墓),母親拒絕了強盜的性要求,表明她還是選擇了家庭作為自己的歸宿。小兒子離開看守所後選擇了回家,三個人坐在一起面無表情地吃著飯,似乎一切都從沒發生過。一首奏鳴曲的精髓部分不在於高潮處的激動人心,而是在高潮落幕,尾聲開始的瞬間。在這個時刻,這首奏鳴曲所要傳達的思考與感動會全部釋放,就如這個吃飯的場景一樣,不完整的家庭(大兒子在伊拉克參軍),各懷心思的三個人,物是人已非。救贖的希望伴隨著黎明前的晨光如約而至,這縷晨光驅除了謊言與冷漠,恐懼與彷徨。電影結束于小兒子的音樂學校鋼琴考試,父親繼續做清潔員,母親繼續操持家務,大兒子認清了美國“自由戰爭”的實質,決定留在伊拉克。其實就這麼簡單,生活亦然、電影亦然。
《東京奏鳴曲》與《入殮師》同樣是逃離,同樣是尋找歸宿。但只有前者讓我們在逃離與歸宿之中看到了救贖,也許我們會不自覺地放棄痛苦與沉重,可是救贖本身就是既痛苦又沉重的呀!
分享到
推薦
有用199沒用15
2009-05-1316:34:21NYC
還沒有看過"東京奏鳴曲",但對"入殮師"印象很深,是對死亡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詮釋。
>刪除
2009-05-1322:29:34[已註銷]
樓主分析得不錯~~
>刪除
2009-05-1522:27:22楚辛(原為六戒,現已還俗)
像是日本簡化版的《一一》
1小時20分左右役所廣司扮演的強盜出現後,節奏感覺忽然變的很急迫,和前面極為現實性的敘述不同竟有了點超現實的味道,不解
總體來說是部好片
>刪除
2009-05-1619:18:27az80
和樓上的感覺一樣,真像《一一》
>刪除
2009-05-1711:31:27給。飛機。(全是打的!!!!)
昨晚剛看完,就來看看影評。。呼呼,很棒的影片!!!
>刪除
2009-05-1716:50:01誤傷友邦(自由馮正虎)
最後三分之一非常棒,好過《入殮師》~~
《入殮師》裡是拉小提琴,《東京奏鳴曲》裡是彈鋼琴~~O(∩_∩)O哈哈~
>刪除
2009-05-1811:25:28VforVision(Adreamer,afterall)
1.非常象一一,但缺少一一那種更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平淡如一的帶入感。
2.比入殮師,入殮師的桃花源環境確實過於理想主義,但是奏鳴曲的結尾依然有理想主義色彩,小兒子成材了,大兒子感悟了,夫妻均得道了,生活重燃光明了,何嘗不是另外一種理想主義呢?
3.母親拒絕了強盜的性要求?我怎麼覺得她好象是自願獻出了肉體?所以強盜說“你是神吧”
>刪除
2009-05-1820:13:19幽靈不會哭(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
比我看的細,我是認為入殮師最後的理想主義結尾缺少一種痛苦與沉重救贖的過度,只是靠溫情的戲劇性支撐。既然是奏鳴曲就註定不可能如一一般平淡如一,沒有一首奏鳴曲不需要高潮的渲染。另外文化的不同也是造成兩部影片立足點不同的原因,日本社會當今面對的家庭問題肯定不同于彼時的臺灣,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林娜開頭的那句話。
>刪除
2009-05-1909:21:55VforVision(Adreamer,afterall)
其實我奇怪的是對於拍恐怖片出名的黑澤清來說,這個結局過於光明了。如果是一個非常黑色的結局,比如老公被撞死,老婆和流浪漢一起自殺,大兒子戰死,小兒子成為流浪兒,這樣的話,會是什麼效果?
呵呵,我太陰暗了
>刪除
2009-05-2119:52:54誤傷友邦(自由馮正虎)
片子結尾並不光明,還是很開放的結尾,妻子與丈夫並沒有“和解”,矛盾已經產生,不可能一曲奏鳴曲而化解,對妻子來說,像大兒子說得:離婚可能對自己是最好的選擇。
>刪除
2009-05-3023:18:32個炸
一切都在建二的月光曲中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刪除
2009-06-0423:11:50誤傷友邦(自由馮正虎)
哈哈。。我也是在大提琴和小提琴之間糾結了一下。。
我沒看出來救贖啊。。導演非常聰明的用4個月後一筆帶過了和解的過程
>刪除
2009-06-0911:10:04澍
總體來說是部好片子,但是後半部分顯然有些輕,有些飄,尤其是役所廣司的出現,完全改變了前面的節奏。連同許多情節的設置也變得不可信,削弱了影片整體的力量
>刪除
2009-06-2222:38:17咯嘶(經歷過的都微不足道)
因為我自己寫得爛,所以罵自己的同時也想罵罵他人···哈哈哈哈
>刪除
2009-06-2910:59:57ian(皈依自然)
生命自會尋找出路。
電影裡還有很多很有趣的細節,有趣的背後滿含傷感的揶揄。
>刪除
2009-07-0314:27:55Lumi(化歸霧中人。)
讚揚一部電影並不一定要以貶低一部受到廣泛認可的電影開始
這也益於證明你要表揚的作品有多好
和一一不能相提並論
和偉大也不沾邊吧
劇本本身有超現實主義在裡面
拿小津來比較不搭邊似乎有點侮辱大師了
生活的本質
未必是解決問題
生活的本質
就是生活的本身
很多劇情有點相當然
當然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後半部分對寓意的解析還是相對認同的
>刪除
2009-07-0317:32:16幽靈不會哭(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
虛心接受批評,其實我也很喜歡入殮師,它們都是去年日本電影的驕傲。“生活的本質未必是解決問題生活的本質就是生活的本身”我也很認同,這也是像木屐樹這樣的生活流電影的動人之處,但這也是一個循環論證。生活中既然處處是問題,在呈現這些問題的同時聚焦於人物解決問題時的努力,他們的掙扎和迷茫,結果不重要,這個過程最吸引人。這部電影為了在結構上(奏鳴曲)達到完整,確實一些起承轉合“有點相當然”但這也是這部電影的最大創新,不求完美,導演想要的或許就是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效果。這種比較新穎的電影形式也是我說它“偉大”的原因。我還想說明一點的是拿小津來比較,僅僅只是比較電影形式的差異,電影美學上的優劣不討論,大家都明白。
>刪除
2009-08-0500:23:36Lac
這是社會與家庭力量此消彼長的結果
父親、老師雖然失去了權威,但這個社會仍在拼命維護自己的權威,敢於逾越社會規則的人,註定將被邊緣化。
其實就這麼簡單,生活亦然、電影亦然
>刪除
2009-08-1615:44:47[已註銷]
我肯定蘭州所說的逃避,但不清楚蘭州為什麼一定要強調救贖。兩部片在社會的狀況與家庭的關係上著墨頗多,蘭州也提到了這一點。但若如蘭州所論,東京片在結尾點名救贖環節,會不會陷入看日本片的一種定性思維。如果真有救贖,那本片救的什麼贖?救貪得無厭的資本家的贖,還是維繫父親權威的贖?救贖是多大的一個詞啊。
如果從政治正確性和社會發展要求上說,入殮師更能打動人。從逃避到相互理解,家庭的倫理關係從來都是妥協和扶持並重。
>刪除
2009-08-1615:50:12[已註銷]
看了隔壁的評論,救贖不如掙脫來的恰當。
>刪除
2009-08-3017:47:27般若死火(上海松江招平面設計)
對入殮師無比失望,現在滴目標是:阿門這兒到底啥時才能放一一的膠片??
>刪除
2009-10-2019:43:37fategg
父親復活那段恨詭異啊
>刪除
2009-11-0111:07:48山叔(huntermarcor)
我覺得這個電影,其實有一種方向在提示。而不僅僅是四個人各自的生活逃離和救贖的過程。它更是一種父輩和下一代,反抗和各自對自己的否定和重新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
小兒子在校從來是反抗的——和老師的對抗,大兒子更不用說了。而父親卻是很傳統的,只用權威來壓人,卻工作都丟了,
接下來,大家都在重新尋找,“重新生活”
父親把錢投進了拾零箱,而且正視了自己的清潔工工作,(鑒於這個電影也反映了日本經濟泡沫——很多人失業,這筆意外橫財也象徵著日本的經濟泡沫,本不該屬於你的,還是由他去吧,而這是父親在撞車差點死亡之後的醒悟,)
母親差點自殺,但是重新回家做飯,
大兒子說,美國不都是對的,他要在那裡尋找新的幸福,
小兒子,在警察局裡自始至終沒有開口,所以像被大人一樣對待,
日本人是愛面子的民族,父親的同事就因為此自殺了,而佐佐木一家,並沒有走向死亡,而是獲得了新生,
這裡,母親和小兒子應該是方向,
母親在那個海邊和強盜一起的時候小房子裡說,“其實人就是為了自己活著”,還有大兒子寫信來說:“尋找新的幸福,”
而這一切,在最後小兒子的鋼琴奏鳴曲中,溶為了一體,把電影帶到了高潮,
>刪除
2009-11-1418:48:58◢(254.79)
色調很好看
但是沒有一一那麼看了讓人很悚然很深刻的感覺
感覺所有支線都有點單薄
>刪除
2009-12-0212:32:16晶(站在太陽上)
(海邊正是《四百擊》最後經典長鏡頭的落腳點)
>刪除
2009-12-2001:55:25?????(生命是一場愛的修行)
2009-08-0218:58:55ponds2009-05-1909:21:55蝸牛郎
其實我奇怪的是對於拍恐怖片出名的黑澤清來說,這個結局過於光明了。如果是一個非常黑色的結局,比如老公被撞死,老婆和流浪漢一起自殺,大兒子戰死,小兒子成為流浪兒,這樣的話,會是什麼效果?
呵呵,我太陰暗了
我也以為導演會這樣結尾,然後,老婆回家了(太陽光照在臉上),老公從落葉中爬了起來,小兒子從監獄裡出來了(牢房裡的人似乎都很麻木),一切向著美好的結局前進。
我以為是丈夫死了,妻子自殺了,哥哥不回來了,然後弟弟被音樂女老師收養了,走上了音樂神童的傳奇一生的道路~~~
>刪除
2010-01-2317:58:16黃桃(只傲不嬌的精神病重度患者)
果然看完電影要看看別人的影評的。看過電影只是覺得內心受到了震撼。但具體又說不出個所以然,有些細節被我忽視了。確實就如作者所說。。
>刪除
2010-04-2313:57:26慌失失小姐(全心全意,失敗不起。要淡定!)
作者寫的太好了
影片中媽媽臉上的陽光,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刪除
2010-05-0519:16:21timberlong
前半部分很好,後半部分倒胃口了。
>刪除
2010-09-2702:04:18F&R(好好想想~)
還好吧。我想最主要的是,看著我們的影子在電影裡遊走,我們又會怎麼選擇。
結局或許很光明,很理想。但是給人希望不是很好麼。
悲情的人生沒有希望。
導演希望生活美好,就依他的思路吧。
希望大家都活的輕鬆點。
>刪除
2012-02-1302:33:20battery
兩個長鏡頭令人印象深刻:1,妻子偶然發現丈夫領救濟食物時,一個長焦吊搖到妻子臉部大特;2,停車場出來,一直跟到路邊把車棚敞開。導演對鏡頭語言的運用十分嫺熟。
整片大全很多,而且人物大多處於畫面中下部,視覺上造成對人物的壓抑感。
主觀音樂寥寥幾筆,電子風,煽情點出現時音樂保持靜默,很克制。
岩倉雅之的聲音設計非常注重同期聲的細節,由於受畫面限制,主要臺詞大多是無線話筒錄製,因此補充的動效非常豐富而有質感。
精良的製作。
音軌 |
日語 |
---|---|
字幕 |
NA |